“读书是一种幸福”
“书与我如鱼与水”
99岁的目录学家沉燮元是南京图书馆的“馆藏之宝”。他从1955年开始在南土工作,虽然已经退休30多年,但他几乎每天仍然准时来这里上班。世界读书日,《读书中国南京》专题节目聚焦了这位一生读书、爱书、护书、编书的老人。网友纷纷表达敬意。“沈爷爷不老,有爱的人永远年轻。”“谢谢沉爷爷保护古籍,我为中华文化感到骄傲!”“南京是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,这座城市弥漫着书香,人们充满了书卷气。”
南京是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。历代文人墨客在此书写,融万种情境,探讨时代气候。这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,以优雅为序,以美育人,以文化育人。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江苏总台、中央台视听新媒体中心、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文化专题节目《读中国南京》。当世界文学之都遇上世界读书日,一座城市以文学之道开启;人们阅读,通过文学与自己、与世界相处,通过文学遇见一个艺术、智慧、浪漫的中国。
南朝“最早微博风”谈艺术谈生活,尽显名人风范
99岁“活古籍词典”谈读书是福,引发网友共鸣
节目主会场设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。1800年前,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博物馆的所在地。推荐人和学者坐下来交谈,详细介绍了诞生于南京的古籍中记载的中国人的风范。“这不仅是最早的微博风格,不仅仅是读古人的八卦,还体现了魏晋时期的风格。”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表示,在提到《世说新语》时,他还列举了书中的事情:《梅花三巷》中的两个故事,“即使回到车上,坐在床上,只是奏出三曲,唱完就上车,宾主不语”,体现了名流的生活风格和境界。“桓子业每听到清歌,总是大声呼救!谢公听说后,就说:‘子业充满了深爱。’”这就是“长情”的来源。这几句话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艺术化生活的精神。
节目推荐的另一本古籍《文心雕龙》是南朝文论家刘勰在南京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文论专着。本书首次体现了中国文学意识和民族审美的塑造。梳理其《宗经》各章,谓“魂之熔器,文章之秘府”,可“始修正气,清而有和”,故““后追不晚,久行不如先行”,正如“泰山雨遍泰山,江河奔流万里”。这个讨论清楚地说明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功效。
古籍蕴含着中国精神无声的内核,也是中国经典的有形载体。古籍修复保护是传承文化遗产、锻造灵魂的极其重要的一环。世界读书日,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王艳副院长、市古籍修复传承人徐继祥老师在《读中国南京》中展示了古籍修复保护工作,令人印象深刻、感动不已观众。
99岁的目录学家沉燮元几乎每天都准时出现在南京图书馆古籍编目室,开始一天的工作。沉燮元一生都在图书馆看书,觉得“我非常幸运”。这位我国版本书目领域的资深人物,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一眼就能辨别古籍的版本和真伪。他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,整理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重要学术瑰宝《十里聚碑跋》,并决心制作出更加完整、全面的版本。从编撰到完成,沉燮元总共写了八十万多字。
“古书医”的“手艺”也让人大开眼界。损坏的书页在修复工人手中奇迹般地“恢复”了。年轻人创新多种方法,提高修复效率和效果,为古籍注入“新动力”。沉燮元在《读中国南京》中谈到自己对书籍的感受时,他说:“读书是一种福气”。观众刷屏说出:“有书是福,能读书是福,能读书是福”。感谢书籍让我‘启蒙’。”“从古书中读到中国,让我感觉自己的文化DNA被触动了。这就是文化自信!”
汤显祖、曹雪芹在金陵追梦,南京文学创作取得高生产力
卡夫卡在信中四次提到绥远大师,中国南京成为世界文化的窗口
南京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和自我意识的城市。特别是东晋以来,南京文学创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,始终产出高数量、高质量的作品。无数文人墨客在南京创作,展现文采,如《诗词》、《文心雕龙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登金陵凤凰楼》、《慢声》、《桃花》等。《扇子》、《永乐大典》、《红楼梦》等,无一不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。作为世界文学之都,也是世界文学的客厅和古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。
“况阳春以烟景呼我,大片以文假。”南京将历史融入自然,让作家深入领悟,绽放文采,留下文学印记。金陵市在中华文化底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万历十二年秋,汤显祖第四次来到南京。那时的南京已经是人们聚集的地方。汤显祖经常通过诗、词、乐与当时南京著名的戏曲活动家较量,并潜心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《紫霄传》。后来,在乐友的鼓励下,他以“更加精致”的方式完成了名曲《紫钗》。这是汤显祖的代表作《临川四梦》中的第一部作品,开辟了他以梦为情节中心的歌剧作品的新天地。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在南京更是引起了惊人的轰动。该剧在南京演出后,大受欢迎,连续演出了十年。在《读中国南京》节目中,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波对:表示,“汤显祖这一代的戏剧传统,其实给传统白话文学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脉络。”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柯军介绍,如今,话剧演员的舞台不再局限于剧院。您还可以在南京地铁站观看表演。
节目中推荐的另一本经典书籍——《红楼梦》也透露了曹雪芹故乡南京古城对其创作的影响。除了书中的南京话,大观园里的美景和荣宁老宅的“翠绿湿润的气息”,更让人想起“六朝遗迹”的石头城和江南。花园。清代作家袁枚在《随园诗》第:首中说:“薛钦写了一段《红楼梦》,记录了风月的繁华。其中就有所谓大观园,也是睢远。”
说起袁枚,他买下,隐居到绥远,如鱼得水,写下了《绥远诗》。袁枚的作品影响了欧洲许多作家,卡夫卡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在给未婚妻菲丽丝的信中至少四次提到清代诗人袁枚。时至今日,南京仍作为世界文学的客厅敞开着迎接八方宾客。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表示,“我们与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丹麦等全球几十个国家的数百家图书馆定期进行互访和座谈。”《小王子》的译者、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星在节目中介绍,她已申请与法国学者合作翻译费孝通社会学著作《乡村中国》的项目。“如果外面有什么好书,我们这里的读者可以快速阅读。我们这里的好书也会很快被翻译成其他语言。”译林出版社主编袁楠分享:“我们说起世界文学之都,会说——澳大利亚的墨尔本、美国的西雅图、意大利的米兰、爱尔兰的都柏林、中国的南京”“以南京为窗口,传递中华民族文化,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。”和南京。
南京图书出版业也为文化传承赋能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波说:“明朝时期,南京已成为全国图书出版中心,包括出版、印刷、发行。当时最精良的书籍被称为‘南鉴本’。”《本草纲目》首次在南京出版。包括《西游记》在内的许多优秀的明清小说首先在南京出版,或者优秀版本在南京印刷发行。如今,译林出版社积极拓宽文学的视野和边界,输出和引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,以文学为媒介的交流平台,让世界各地的城市建立一种学习、交流、互助。的网络.
2000后“逆光男孩”在阅读中寻找人生意义
越剧女演员寻找书中李白心境演“活”文豪
读书也是文化之都南京的一张世界名片。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表示,历史的两只脚、作家的手、读者的两只眼睛,是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关键因素,没有一个是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。丢失的。
“读中国南京”活动中,人们在南京浦口火车站朗读朱自清的散文《背影》。这个承载着深情的背影就来自于这里。这是历史的交汇,空间蕴藏着时间的流动。这里涌现的文学给予了人们精神力量和情感共鸣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将阅读视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,给南京赋予了书卷气。
2000年出生的“逆光男孩”叶红亭,在南京长大。4岁时因病逐渐失明,小学时进入南京市盲人学校。通过盲文书籍,他接触了阅读,后来又接触了有声阅读。在金陵图书馆盲人电影院里,他听大学生志愿者和播音员谈论电影。在文学中,叶红亭为自己找到了平衡。他在《:》中说道:“我在视觉上失去的东西,我通过文字得到了。我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寻找生命的意义。”
《读中国南京》节目的另一位读者、南京越剧团青年演员李晓旭,通过阅读,找到了李白“彩云白帝说,万千千千”的正确情感。一日千里到坟墓”,精准抓住了人物内心。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后,南京越剧团创作了诗意越剧《凤凰台》,讲述了李白在南京的诗情与爱情故事。李晓旭通过书籍、传记、文学、历史、诗词等来体验李白的心境。“字在哪里?在字书里找。我从文字中寻找人的灵魂,打破自我,打破文字”,融入文字之中,一个全新的玉佩展现在观众面前。
南京充满“文艺气息”,书香气息被写入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。南京图书馆现有藏书1240万册。文学滋养生命,学术生活激发文化活力。在文学中,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加细腻、丰富、坚强;在文学上,我们认识到中国语境的独特性,自觉传承中华文明。第27个世界读书日,在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,千年文化遗产通过创新表达、创意传承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“知者不如善者,善者不如乐者。”《读中国南京》让人增智增德,如沐春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