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以延安基层生活照片为历史资料的微纪录片《延安记忆》正在央视客户端热播。纪录片以延安电影团摄影师程默拍摄的近200张延安时期普通人的照片为线索,从普通人的角度展开对历史时代的叙事和解读,成为回顾延安时期的又一力作。早期党史。
目前,该片正在央视播出,获得不少观众好评:“赶着毛驴磨磨坊的照片,让我的记忆回到了三十多年前。”“看完后,我非常震惊,久久不能平静,向往那个时代”“感谢央视给大家展示了充满青春、拼搏的延安场景!”……
简约温馨,形象让人回想起延安时期的时尚生活
《延安记忆》用视频记录的方式回答了时代问题:“1930年代、1940年代的延安时期,普通人生活是什么样的?”已播出的内容中,微纪录片以老照片和史料为引导,从青年大迁徙、大生产运动、延安等不同视角审视延安时期的草根生活。文艺创作、延安地道美食、军民训练。详细的描述和解释。
作为历史资料,照片能够清晰地保留那一刻最真实的历史细节。在《烟花艺术家》一集中,微纪录片展示了艺术家演奏手风琴、口琴、小号、萨克斯管等多种西方乐器;在《正宗延安味道》一集中,微纪录片聚焦于婆婆和小夫妻各自玩耍。在自家干净的院落里赶驴磨磨的生活场景;在《军事体育新浪潮》节目中,微纪录片记录了民兵练习投弹、埋地雷、拼刺刀、障碍越野跑等以及骑马、游泳、射击的军事训练生活、棒球等全民参与的新运动……微纪录片在老照片中,聚焦历史细节,生动还原了延安时期草根百姓热闹、纯朴的生活场景,带领观众“跟着照片去延安”。
《延安记忆》的每一个主题都清晰地反映了延安时代的生命线。西洋乐器虽然悦耳,但其音乐在当时的延安却是高亢平庸,延安人民不一定能接受。《烟火艺术家》讲述了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向民间艺术家和草根群众学习,创作出一大批贴近生活、充满烟火气的经典文艺作品的故事。两人表演的一场阳剧,吸引了三万多名观众观看。盛大的演出证明了文艺改革的成功实践。
又如,在温饱匮乏的延安山沟里,人们把焖饭剩下的小米酥命名为“列宁饼干”,既在酥脆焦烂的口感中满足了味蕾,又可以充饥。海外归来的文艺工作者将黄豆、红豆磨成面粉,加水冲泡,制成“鹿邑咖啡”。浓郁的豆香激发新的艺术灵感。享受艰辛,坚守信仰,《延安记忆》通过柴米油盐等日常琐事,讲述了延安时期物质条件匮乏、精神生活丰富的故事。也体现了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精神。
匠心创作、精美画风、创新纪实观感
《延安记忆》采用照片史料+口述采访的创作方式。一方面利用珍贵的照片史料还原延安时期的真实历史面貌,另一方面通过专家、目击者的采访补充增量信息。在《延安批量生产》一集中,微纪录片展示了大量延安时期妇女纺纱织布的劳动场景照片,并采访了导演石建凡、延安学生石星的儿子。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学生,讲述母亲如何哄她专心纺纱。关于他出去玩时得到花生奖励的有趣故事。史料与访谈的有机结合,让纪录片全面追溯了早期党史,形成第一手史料与当下历史研究的互证和互文。
同时,微纪录片在风格和质感上也相当考究。本作的标题采用水墨画风格设计,采用8K/200帧超高清摄像机的实拍镜头,达到“实拍如CG动画”的神奇效果。故事片中,《延安记忆》穿插运用动画还原、真人演绎、视觉包装等视听技术,营造出大气、轻松、有趣的画面风格,为众多观众提供了新颖的党史纪录片观看体验。
“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延安时期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,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。”《延安记忆》采用了网络式的基调和融合。媒体形式打造了一部鲜活生动的延安历史“视听读物”,用先辈们的革命经验赋予当代青年精神价值,延续延安精神所代表的红色基因。
目前,《延安记忆》正在央视客户端热播,《一洞一个世界》、《延安孩子》等剧集也将在未来播出,值得期待。